奠基(1931-1945):日治時期

設立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 臺灣現代教育始於日治時期,到1920年代,社會形態轉變使得臺灣總督府思考創設高等工業學校。
  • 昭和2年(1927)年臺灣總督府決定創設高等工業學校,並於昭和4年(1929)年決定校址為東門城外,即今成功校區。
  • 昭和6年(1931)年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創校,初設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以及應用化學科。

日治時期師資

  • 機械工學科首任科主任為藤田保太郎教授。藤田教授日本長崎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機械工學科,畢業時為銀錶得主(該學系第一名成績畢業者),是日治時期少數具有博士學位的師資。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工學科
首任科長藤田保太郎教授
(照片提供:25級吳永璇學長)

  • 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與涼爽的日本不同,夏天較為濕熱,在臺南工業學校成立後,很自然的成為日本冷凍空調研究重點發展學校。藤田教授原本專長為彈性力學與材料力學,就任高工機械科主任後,逐漸將研究重心轉往冷凍工程,著有「冷凍工學」一書,為當時日本冷凍工程的權威。

臺籍師資

  • 創校早期機械工學科皆為日籍師資。
  • 進入1940年代,日本戰爭需求,擴大各地高等工業學校規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不例外,這使得師資需求以及流動率增加,因此除了日籍師資外,也增加了一些臺籍師資,例如莊君地、陳春錦、楊文明等。

學生

  • 機械工學科首屆招生25人,三年後該批學生共計23人畢業,此後每年畢業生約三十人以內。後期因應戰爭體制,對技術人員需求增加,不僅日本內地工業學校增設10所,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擴大招生,機械工學科招生增加40個名額。從昭和9年(1934年)第一屆畢業生開始,共有13屆499名畢業生,其中臺籍學生86名,占17.23%。
  • 總督府配合日本戰時政策,因應戰時工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增加本校學生人數,因此1942年之後機械工學科畢業人數增加為60人以上,戰爭結束前最後兩年更高達70人以上。儘管已增加工業專門學生的人數,總督府仍感人才培育數量不足,因此在昭和19年(1944年)改校名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學制從三年畢業縮短為二年半畢業,科名也改成「機械科」。

課程與教學設備

  • 日治時期教學設備並不亞於日本內地之同等級學校,提供實作課程完善的教學場域。僅「設計製圖」以及「實驗及實習」兩門實作相關課程,即佔了一星期全部時數40小時中的11至15小時,到1945年最後一個學期,更高達23小時。強調實作的課程設計,奠定了本系注重實務教學的傳統。
  • 1933年啟用的機械工場包括機械仕上工場(機械加工場)、氣罐室(即鍋爐間)、鑄物工場、木型工場、板金工場以及板延工場(即鍛工間)。
  • 機械科實習工場內部之各式大型教學設備,提供機械專業領域之實務操作與應用,是當時教學活動之核心區域,其中機械仕上工場(即今之機械工廠)佔地最大,配備多部工具機供教學使用,本系至今仍保存七部,其中四部典藏於「廿世紀初皮帶傳動工具機展示室」,另外三部則典藏於「克讓實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