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1931-1945):日治時期

設立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 臺灣現代教育始於日治時期,到1920年代,社會形態轉變使得臺灣總督府思考創設高等工業學校。
  • 昭和2年(1927)年臺灣總督府決定創設高等工業學校,並於昭和4年(1929)年決定校址為東門城外,即今成功校區。
  • 昭和6年(1931)年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創校,初設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以及應用化學科。

日治時期師資

  • 機械工學科首任科主任為藤田保太郎教授。藤田教授日本長崎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機械工學科,畢業時為銀錶得主(該學系第一名成績畢業者),是日治時期少數具有博士學位的師資。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工學科
首任科長藤田保太郎教授
(照片提供:25級吳永璇學長)

  • 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與涼爽的日本不同,夏天較為濕熱,在臺南工業學校成立後,很自然的成為日本冷凍空調研究重點發展學校。藤田教授原本專長為彈性力學與材料力學,就任高工機械科主任後,逐漸將研究重心轉往冷凍工程,著有「冷凍工學」一書,為當時日本冷凍工程的權威。

臺籍師資

  • 創校早期機械工學科皆為日籍師資。
  • 進入1940年代,日本戰爭需求,擴大各地高等工業學校規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不例外,這使得師資需求以及流動率增加,因此除了日籍師資外,也增加了一些臺籍師資,例如莊君地、陳春錦、楊文明等。

學生

  • 機械工學科首屆招生25人,三年後該批學生共計23人畢業,此後每年畢業生約三十人以內。後期因應戰爭體制,對技術人員需求增加,不僅日本內地工業學校增設10所,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擴大招生,機械工學科招生增加40個名額。從昭和9年(1934年)第一屆畢業生開始,共有13屆499名畢業生,其中臺籍學生86名,占17.23%。
  • 總督府配合日本戰時政策,因應戰時工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增加本校學生人數,因此1942年之後機械工學科畢業人數增加為60人以上,戰爭結束前最後兩年更高達70人以上。儘管已增加工業專門學生的人數,總督府仍感人才培育數量不足,因此在昭和19年(1944年)改校名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學制從三年畢業縮短為二年半畢業,科名也改成「機械科」。

課程與教學設備

  • 日治時期教學設備並不亞於日本內地之同等級學校,提供實作課程完善的教學場域。僅「設計製圖」以及「實驗及實習」兩門實作相關課程,即佔了一星期全部時數40小時中的11至15小時,到1945年最後一個學期,更高達23小時。強調實作的課程設計,奠定了本系注重實務教學的傳統。
  • 1933年啟用的機械工場包括機械仕上工場(機械加工場)、氣罐室(即鍋爐間)、鑄物工場、木型工場、板金工場以及板延工場(即鍛工間)。
  • 機械科實習工場內部之各式大型教學設備,提供機械專業領域之實務操作與應用,是當時教學活動之核心區域,其中機械仕上工場(即今之機械工廠)佔地最大,配備多部工具機供教學使用,本系至今仍保存七部,其中四部典藏於「廿世紀初皮帶傳動工具機展示室」,另外三部則典藏於「克讓實作基地」。
 
1933年左右製圖室(24級李水變學長提供)
 
1934左右機械仕上工場_25級吳永璇學長

科館建築

  •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創校前,先於昭和5年(1930年)完成理化實驗室建築,隔年正式上課時,三科學生皆借用理化實驗室上課。昭和7年(1932年)12月,機械工學科館完工,學生得以在機械館上課。

1932年甫完工之機械工學科科館
(照片來源:成大博物館)

過渡(1945-1951):戰後初期

改制過程

  • 民國3410月國民政府正式接收臺灣。雖然名義上已完成政權轉移,但國府接收人員尚未來到本校,學校行政仍由日本留用人員負責,一般教學雖仍在進行,只是效率極差。直到民國352月,負責接收本校並擔任校長的王石安先生始抵達臺南,並於31日正式視事,原「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科」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工程科」。

  • 民國35年10月15日,本校升格為「臺灣省立工學院」,機械工程科也改名為「機械工程學系」。

戰後初期學生來源

  • 國民政府接收本校初期,學生來源非常複雜,大致可分為三類:

  • 民國35年4月改制後舉行的招生考試,經錄取後編入一年級(即所謂「新一年級」)。

  • 昭和19年(1944年)以及昭和20年(1945)考入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科的學生,分別編入二年級以及一年級,其中一年級者,相對於前者新辦招生入學者,是為「舊一年級」。

  • 昭和19年以及昭和20年臺籍青年赴日考上日本內地各工業專門學校,光復後返臺,藉由轉學考轉入本校者,分別編入二年級及一年級,這裡的一年級也是所謂「舊一年級」。

  • 另外也有少數學生,來自於光復前從日本內地經入學考試錄取為本校機械科者、從本校電機科轉學到機械科者、此前因故休學在光復後復學者。
  • 到了民國35年6月時,二年級學生有39名,而「舊一年級笙」有65名,「新一年級生」有50名。

師資概況

  •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分批遣送日籍人員回國,但部分技術專門人員得以留用一段時間以利工業、經濟以及教育之交接。

  • 臺灣省立工學院留用日籍教授及職員共25人,其中機械系留用的教授有末光俊介、村上泰藏、安恆治六等三位,此外尚有本省籍副教授陳春錦先生。

  • 因沒有本國籍教授,所以由光復前之科長末光俊介教授代理機械工程科主任。

  • 缺乏師資的情況下,校方先聘陳春錦、楊文明及莊君地等臺籍師資,同時在中國招聘師資,到1947年才陸續有外省師資報到,該年6月聘葉東茲教授為本系主任。

  • 光復後至民國39年聘請之大陸師資有:葉東茲、黃龍泉、陶聲洋、黃史典、張燕波、張象賢、朱良璽、胡成章、馬承九、吳啟岳、徐迺良。

  • 日籍留用師資及職員則分三批遣送回日本,最後一批日籍留用人員於1947年4月28日離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