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1931-1945):日治時期

設立臺南高等工業學校

  • 臺灣現代教育始於日治時期,到1920年代,社會形態轉變使得臺灣總督府思考創設高等工業學校。
  • 昭和2年(1927)年臺灣總督府決定創設高等工業學校,並於昭和4年(1929)年決定校址為東門城外,即今成功校區。
  • 昭和6年(1931)年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創校,初設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以及應用化學科。

日治時期師資

  • 機械工學科首任科主任為藤田保太郎教授。藤田教授日本長崎縣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機械工學科,畢業時為銀錶得主(該學系第一名成績畢業者),是日治時期少數具有博士學位的師資。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機械工學科
首任科長藤田保太郎教授
(照片提供:25級吳永璇學長)

  • 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與涼爽的日本不同,夏天較為濕熱,在臺南工業學校成立後,很自然的成為日本冷凍空調研究重點發展學校。藤田教授原本專長為彈性力學與材料力學,就任高工機械科主任後,逐漸將研究重心轉往冷凍工程,著有「冷凍工學」一書,為當時日本冷凍工程的權威。

臺籍師資

  • 創校早期機械工學科皆為日籍師資。
  • 進入1940年代,日本戰爭需求,擴大各地高等工業學校規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不例外,這使得師資需求以及流動率增加,因此除了日籍師資外,也增加了一些臺籍師資,例如莊君地、陳春錦、楊文明等。

學生

  • 機械工學科首屆招生25人,三年後該批學生共計23人畢業,此後每年畢業生約三十人以內。後期因應戰爭體制,對技術人員需求增加,不僅日本內地工業學校增設10所,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也擴大招生,機械工學科招生增加40個名額。從昭和9年(1934年)第一屆畢業生開始,共有13屆499名畢業生,其中臺籍學生86名,占17.23%。
  • 總督府配合日本戰時政策,因應戰時工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增加本校學生人數,因此1942年之後機械工學科畢業人數增加為60人以上,戰爭結束前最後兩年更高達70人以上。儘管已增加工業專門學生的人數,總督府仍感人才培育數量不足,因此在昭和19年(1944年)改校名為「臺南工業專門學校」,學制從三年畢業縮短為二年半畢業,科名也改成「機械科」。

課程與教學設備

  • 日治時期教學設備並不亞於日本內地之同等級學校,提供實作課程完善的教學場域。僅「設計製圖」以及「實驗及實習」兩門實作相關課程,即佔了一星期全部時數40小時中的11至15小時,到1945年最後一個學期,更高達23小時。強調實作的課程設計,奠定了本系注重實務教學的傳統。
  • 1933年啟用的機械工場包括機械仕上工場(機械加工場)、氣罐室(即鍋爐間)、鑄物工場、木型工場、板金工場以及板延工場(即鍛工間)。
  • 機械科實習工場內部之各式大型教學設備,提供機械專業領域之實務操作與應用,是當時教學活動之核心區域,其中機械仕上工場(即今之機械工廠)佔地最大,配備多部工具機供教學使用,本系至今仍保存七部,其中四部典藏於「廿世紀初皮帶傳動工具機展示室」,另外三部則典藏於「克讓實作基地」。
 
1933年左右製圖室(24級李水變學長提供)
 
1934左右機械仕上工場_25級吳永璇學長

科館建築

  •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正式創校前,先於昭和5年(1930年)完成理化實驗室建築,隔年正式上課時,三科學生皆借用理化實驗室上課。昭和7年(1932年)12月,機械工學科館完工,學生得以在機械館上課。

1932年甫完工之機械工學科科館
(照片來源:成大博物館)

過渡(1945-1951):戰後初期

改制過程

  • 民國3410月國民政府正式接收臺灣。雖然名義上已完成政權轉移,但國府接收人員尚未來到本校,學校行政仍由日本留用人員負責,一般教學雖仍在進行,只是效率極差。直到民國352月,負責接收本校並擔任校長的王石安先生始抵達臺南,並於31日正式視事,原「臺灣總督府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科」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工程科」。

  • 民國35年10月15日,本校升格為「臺灣省立工學院」,機械工程科也改名為「機械工程學系」。

戰後初期學生來源

  • 國民政府接收本校初期,學生來源非常複雜,大致可分為三類:

  • 民國35年4月改制後舉行的招生考試,經錄取後編入一年級(即所謂「新一年級」)。

  • 昭和19年(1944年)以及昭和20年(1945)考入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機械科的學生,分別編入二年級以及一年級,其中一年級者,相對於前者新辦招生入學者,是為「舊一年級」。

  • 昭和19年以及昭和20年臺籍青年赴日考上日本內地各工業專門學校,光復後返臺,藉由轉學考轉入本校者,分別編入二年級及一年級,這裡的一年級也是所謂「舊一年級」。

  • 另外也有少數學生,來自於光復前從日本內地經入學考試錄取為本校機械科者、從本校電機科轉學到機械科者、此前因故休學在光復後復學者。
  • 到了民國35年6月時,二年級學生有39名,而「舊一年級笙」有65名,「新一年級生」有50名。

師資概況

  •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分批遣送日籍人員回國,但部分技術專門人員得以留用一段時間以利工業、經濟以及教育之交接。

  • 臺灣省立工學院留用日籍教授及職員共25人,其中機械系留用的教授有末光俊介、村上泰藏、安恆治六等三位,此外尚有本省籍副教授陳春錦先生。

  • 因沒有本國籍教授,所以由光復前之科長末光俊介教授代理機械工程科主任。

  • 缺乏師資的情況下,校方先聘陳春錦、楊文明及莊君地等臺籍師資,同時在中國招聘師資,到1947年才陸續有外省師資報到,該年6月聘葉東茲教授為本系主任。

  • 光復後至民國39年聘請之大陸師資有:葉東茲、黃龍泉、陶聲洋、黃史典、張燕波、張象賢、朱良璽、胡成章、馬承九、吳啟岳、徐迺良。

  • 日籍留用師資及職員則分三批遣送回日本,最後一批日籍留用人員於1947年4月28日離開臺灣。

機械系39級畢業生與師長合照
照片提供:謝爾昌教授(39級)

專修生與第一屆工學院畢業生

  • 民國35年10月本校升格為省立工學院後,新招考入學之原臺南工業專科學校之學生均改編為大學部之學生。

  • 但升格時已為二年級的學生則可依各人志願,選擇以專科畢業或改編為大學部學生,其中選擇以專科學歷畢業者,修滿三年後於36學年度畢業。

  • 其他選擇大學學歷者,為符合專科學分折抵大學學分之規定,均再多留一年,因此升格時為二年級的學生,若選擇大學學歷,則總共修業五年,至38學年度才畢業,因此37學年度本系無畢業生。

  • 至於民國35年春,接收後第一次招考入學之原臺南工業專科學校之學生,則修業四年於民國39年畢業。


臺灣省立工學院機械系第一屆畢業生歡送攝影紀念
(照片提供:40級胡飛鵬學長)

課程概況

  • 民國36年及民國38年畢業之學生,剛入學的第一年仍為日治時期,而第二學年之課表,看起來仍有濃厚的日本教育氣息,例如德語仍稱為「獨語」,第三學年之後,課程名稱漸漸由日本用語改成目前習慣之用詞,例如「內燃機關」改為「內燃機」等。

  • 接收之初,若不看課程名稱用詞的改變,專業科目基本上與日治時期比較,並無重大變革,到了38、39學年度,專業科目逐漸增加,反應了在這一兩年外省籍教授加入,逐漸填補日籍教師離臺後的空白。

  • 至於數學方面,則出現了微分方程以及高等數學,這是因應專科改制大學而在數學科目增加了深度。另外在共同科目方面,則增加了國文、三民主義、歷史、地理等科目。

成長(1951-1971):美援時期

美援

  • 二戰後韓戰爆發,臺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防堵共產勢力的一環,國會通過共同安全法,到1965年為止,美國提供臺灣包含教育在內各項建設的援助貸款,簡稱美援。
  • 美援對師資最大的協助為補助本系師資及助教前往美國進修。民國41年,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美國共同安全總署中國分署、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共同選拔留美研究生,機械工程系助教謝爾昌獲錄取,民國42年8月1日赴美進修,一年後回國復任機械系助教,民國44年升任講師。

普渡合作

  • 民國41年(1952年)夏天美國國際合作總署及聯邦教育署合組調查團來臺考察工程教育合作方案,年底普渡大學徐立夫教授(Prof. Norris Shreve)探訪本校後,認為本校在全臺灣工程類高等教育機構中最具潛力,因此建議以本校為主要合作對象,加上秦大鈞院長之奔走努力,終於促成本校與普渡大學的合作,從1953年起,直到1965年美國停止美援政策才終止。
  • 合作期間,本校從省立工學院時期跨到省立成功大學時期,本系歷經葉東滋、朱良璽、莊君地、朱越生四位系主任。

機械系同仁歡謝爾昌赴美留學紀念(1952.7.3,照片提供:馬承九教授)

赴普渡進修師資

  • 在與普渡合作的經費支持下,民國42(1953)8月莊君地教授赴普渡大學進修一年,加強機械工程實驗與機械工廠的實務訓練。
  • 後續又有多位教師赴普渡進修,按時間順序分別為朱良璽、陳春錦、姚友元、郭文東、張正生、王廷山、蘇添壽、趙健明等人。


機械系同仁歡送莊君地、雷繼彬兩位教授餐會(1953.8.1,照片提供:馬承九教授)


民國48年本系專任教師(照片提供:48級陳正文學長)

美援對本系教學的影響

  • 在普渡顧問的建議下,本系在課程安排上,從日式及德式教育逐漸轉往美式教育。普渡大學派駐本系之顧問伊頓(Paul B. Eaton)教授認為未來本系需引進工業工程的理念,需更著重在產品之品質控制,從檢驗、工作簡化,以及設置動作與時間分析實驗室做起。繼伊頓教授之後擔任本系顧問的布令吉爾(Clarence E. Bullinger)為當時美國研究工業工程領域的知名學者,也建議本系應增加工業工程相關課程。
  • 除了工業工程之外,機械系亦有多門課程支援工學院各系,例如投影幾何、工程畫(陳春錦教授開授)、工程力學(姚友元教授開授)、儀器學(郭文東講師開授)等。

美援對本系設備的影響

  • 教學設備上也在普渡建議下大幅更新,除了機械工廠的設備添購之外,系上實驗室亦因此而有先進之儀器,如:材料實驗室增加了各式材料試驗機;冷凍試驗設備大事增修;流體試驗室有了水輪機等;滑油試驗室增添表面張力測驗器。
  • 本系仍保留一些美援時期購置的大型設備,其中立式鑽床、臥式銑床、小型車床、六角車床以及抬式精密車床等五部工具機目前典藏於系館地下二樓的「克讓實作基地」,另外原熱工實驗室的設備雙動式壓縮機與軸流式送風機目前典藏於本系地下一樓。這些美援時期大型機具設備,還可看到美援標籤,見證當時美國貸款援助臺灣的歷史。
  • 本系另外典藏還有數十件美援時期的量具如表面粗度規、測高規、標準規矩塊、深度規、標準樣版、厚度規、流轉度規、正弦規、針盤量規、標度指示計、內部測微計、千分卡尺、內徑千分卡尺等。

改制省立大學與成立碩士班

  • 民國4581日本校升格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改制後秦大鈞博士任首任校長,原有七個工程學系改組成工學院,並聘萬冊先教授兼任工學院長,機械工程學系主任由朱良璽教授擔任。

  • 自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後,本校不管在師資、課程、教學、研究等各方面已有長足進展,為了讓有志於工程專業的青年學子有進一步深造之管道,民國46年呈報教育廳申請設立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班,預計設置計畫擬設原動力及金屬材料兩組,每組招收5位學生,並各增聘師資一位,全年材料與設備經費各五萬元。

  • 民國46年10月29日、30日舉行招生考試,共錄取學生6名。民國47年8月1日,機械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為臺灣機械領域第一所成立研究所之科系,莊君教授兼任首任所長,民國49年首屆研究生取得碩士學位。


    歡送成大機研所第一屆畢業同學留影(1960.5.18,照片提供:49級碩士苑秀麟學長)

起飛(1971-1980):改制國立

成立博士班

  • 民國60年省立成功大學升格為國立成功大學。
  • 民國61年時任機械系主任之李克讓教授積極推動成立博士班,納入本校十年長程發展計畫。該年10月,本校行文教育部,擬依據該長程計畫,申請增設包含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在內的多個系所。民國62年5月,同月教育部正式以公文通知本校同意62學年度增設機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 民國62年首度舉辦博士班招生考試,錄取學生一位。
  • 直到民國71年,首度有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與現在制度不同,當時博士畢業證書由教育部頒授,亦即證書上有教育部長署名,而非由校長署名,因此又稱「國家博士」。

成立航空組以及大學部擴編成三班

  • 民國61年本系大學部在原有的甲、乙兩班之外,增設航空組一班,至民國64年共招收四屆,每屆學生約45人。民國65年第一屆航空組畢業,同年航空組獨立為航空工程學系,獨立招收新生,尚在學之航空組學生則仍維持機械工程學系航空工程組學生之學籍,至民國68年全數畢業。

65級碩士畢業生與師長合照(前排左起:謝勝己、邱澄彬、馬承九、倪超、王廷山、翁政義、陳興時,照片提供:馬承九教授)
躍昇(1980-2000):擴大規模

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的影響

  • 升格為國立大學之後直到民國70年,專任師資人數並未顯著成長。
  • 進入1980年代,由於經濟起飛,留學攻讀博士學位歸國者眾,這時(民國72年)政府推出「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由教育部、國科會以及青輔會等跨部會協調及推動,結合各方面資源彈性應用,培育國內高科技人才以及延攬海外人才,以提昇國內高科技人才質與量。此方案之實施,對本系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 總結從民國72年行政院開始實施「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十年後專任師資人數從26人大幅增加到48人,碩士班畢業生從24人增加到101人,博士班畢業生從1人增加到10人。
  • 增加的博士級師資以及研究生人力,大幅提昇本系的研究能量。

電子顯微鏡室(攝於約1985年,照片出處:民國74年《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概況》)

1990年代機械系機械工廠之CNC工具機


1990年代之機械工廠

課程的變化

  • 1980年代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電腦的普及更使許多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本系歷史悠久,除了傳統機械理論外,也需跟上新科技的腳步。
  • 政府實施「加強培育及延攬高級科技人才方案」後,本系從民國72年起擴增碩士班名額,師資規模也同步擴增,這批新聘教授帶來新的科技課程,包括電腦輔助工程、電腦輔助設計、機器人、生物機械工程、微機電系統、創造力教育、程式設計、精密製造以及綠色科技等。

搬遷新系館

  • 本系在民國61年成立航空組,民國63年系館增建二樓以應付上課及研究所需。
  • 民國70年代,師資及研究生人數增長快速,部分教授室及研究室使用位於成功校區西南角之綜合大樓以及機電化工程館,機械工廠搬遷至綜合大樓,部分課程(主要為大一課程)改到光復校區之唯農大樓上課。
  • 本校最早的成功校區周圍幾乎都被軍方用地包圍。民國70年代,夏漢民校長任內大幅擴張校地,自強校區南半部在夏校長任內完成價購,今大學路以北的自強校區北半部也在夏校長任內獲國防部同意價購,到民國80年正式流程跑完、本校正式取得這塊校地時,已是馬哲儒校長時期。
  • 民國80年,本校之「中程校務發展計畫」獲得教育部補助,包括工學院學群大樓在內的建築經費共25.5億元,全數獲得教育部通過。本校以此經費先後在自強校區興建了系統系、機械系、電機系與化工系,以及在成功校區的工科系、材料系、土木系、環工系、資工系、資源系等新系館,還有新的總圖書館之建設也來自此筆經費。
  • 本系新館學校編列4.5億經費,發包興建工期兩年,於民國86年初完工,同年八月起開始搬遷。
  • 到9月21日除少數特殊設備之外,全系搬遷大致完成。9月23日第一次在新館舉行系務會議。新館正式落成啟用典禮則於11月9日舉行,翁政義教授(時任本校校長)親臨主持與剪綵。
  • 民國86年機械工廠並未隨系館搬遷,直到民國97年機械工廠才搬到新系館地下室。

1997年剛完工之機械系新系館

搬遷至新系館之機械工廠

卓越(2000-今):新世紀

IEET與機械專題實作

  • 中 華 工 程 教 育 學 會 (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iwan),簡稱IEET,成立於2003年,為一非官方、非營利的社團法人,是國內首家受教育部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

  • 本系由於課程安排扎實,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大學部課程自2007年起每年均取得IEET認證,而研究所課程則從2010年開始加入IEET,至今亦每年獲得認證。在IEET委員的建議下,除了原本的機械工程實驗之外,本系開始規劃更綜合性的合頂石(Capstone)課程,自103學年度開始將大三下學期的必修課「機械設計(二)」改為「機械專題實作」。

  • 在任課老師及助教的精心安排與規劃之下,每一屆的機器人任務皆有所不同,從前幾年的複雜地形移動機器人、移動夾取機器人,到這兩年引入智慧化倉儲中心概念,學生實作的機器人模擬智慧化倉儲應用情境,在移動平台上夾取零件,並自動行走至指定地點。

  • 配合「機械專題實作」課程,本系在每年六月底(期末考週結束後)舉辦「機械專題實作競賽」,不僅提供競賽場域讓學生發揮與展現實作成果,同時邀請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成功大學、中山大學、中正大學及中興大學),舉辦機械科系之研究成果競賽及展覽,並邀請學生家長參觀競賽以及舉辦家長座談會讓家長了解機械工程,規模盛大,已成為本系一年一度的盛事。






    成大機械專題實做競賽

     

特色學群

  • 本系大學部畢業學分長期維持145學分,近年微調為144學分,在國內主要大學機械相關科系中,本系畢業學分最高。

  • 為協助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學士班學生選修課程能展現專業特色,並鼓勵及引導學生跨領域學習,本系規劃七大特色學程:有能源科技、生醫機械工程、光機電科技、奈米與半導體、資訊自動化設計、機械製造與材料、機器及機器人系統設計,學生於該學程指定課程範圍內選修完成15學分課程,可獲得本系頒發修習學程證書。

產業碩士專班

  • 近年來臺灣的智慧機械及智慧製造相關產業逐步將研發重心放在臺灣的研發中心內,就業市場調查顯示相關機械產業雇用研發人才,幾乎鎖定具有碩士以上學歷。

  • 然而本系培育的碩博士數目,遠不及國內智慧製造產業所需,為此本系規劃成立產業碩士專班,與國內知名機械產業廠商合作,學生取得碩士學位後,需至合作廠商服務三年,而廠商在本系就讀碩士期間,則提供學雜費全額補助。對廠商而言,可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提早綁住人才,並透過本系所提供之優質教學與研究環境,代訓其鎖定之高端研究人才;而對本系而言,則可透過產學合作等方式,學生在就讀碩士期間即接觸合作廠商所提供的研究題目,在本系既有之學理基礎上,訓練學生更貼近實務。此學程獲教育部核准後,於108學年開始招生。

國際化

  • 近年來本系國際化成果斐然,除了國際交換生之外,簽約雙學位學校有德國布蘭登堡科技大學、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等。與普渡大學再度合作,為本系近年在國際化最大的特色。
  • 109學年度本系「普渡雙聯組」(簡稱普渡班)首度招生,該學程為所謂「3+1+1」,亦即前三年在本系上課,然後到美國普渡大學航空太空學系修第四年學分,然後再留一年修碩士學分,完成總共五年的學習後,取得成功大學學士學位以及普渡大學碩士學位。在成大三年期間,普渡大學提供短期線上課程微學分,同時在暑假期間,安排普渡班同學前往普渡大學適應環境並修暑期課程。整個學程安排相當充實,第一年招生即吸引多位學測滿級分之高中生報名,最後共六名同學進入普渡班。
  • 普渡航空系與本系的合作相當順利,也吸引該校機械系的注意而加入普渡雙聯學程。因此110學年度普渡班的招生中,本系的普渡班包括普渡航空系與普渡機械系,招生名額倍增為十二名,成為本校參加普渡雙聯學程的三系中學生人數最多者。